北京小大宅 · 李医生家



项目地址:北京市

建筑面积:70

项目时间:2019

工艺类别:生土抹面

建筑设计:金秋野工作室

团队角色:生土灰泥抹面施工

 


2019年,金秋野老师为牙医李医生设计了一个充满趣味的家,并邀请土上团队的铃木晋作在空间中实现了一处斯卡帕式的灰泥抹面。以下文字与图片(除特殊标明)均摘自金秋野老师“小大宅:李医生家”一文。

 

灰泥

最后是从餐厅到客厅那道走廊,如何破除它的昏暗与闭塞,成为一个有趣的空间?我想,房子已经如此戏剧性,索性再添一笔。为了强调不同区域的转场,我给它又安了一个拱顶。圆拱两侧压太低,向上收一收,成了巴瓦自宅那个不扁不圆的形状。刷上白涂料,有一种充盈的体量感,可似乎还少了点什么。

 

在最初的构想中,这道拱廊是亮晶晶的。从昏暗的餐厅看过去,不仅阳台是一个小小的异域,花岗岩地面和软木地板也都反射窗外的光线;不仅如此,这道拱廊作为景框,本身也是反光的,整体被室外光线染亮,白天是冷色的天光,夜晚是暖色的灯光。

 

该用什么工艺来实现呢?一直没有找到办法。五月去穆钧老师的工作室喝茶,意外地在墙面上看到我想要的东西!记得上次见到是坎达拉玛入口的矮墙礅,被游客磨得发亮;再往前是在某个斯卡帕的房子里,不解地问讲解员,天花板那连续的反光表面,像大理石一样,是如何实现的。她用蹩脚的英文告诉我:stucco

 

stucco就是灰泥。小时候家里盖房子,外墙用石灰麻刀,表面用抹刀压光,摸上去坚硬平滑,却有一种特殊的手工感。意大利的工艺,使用极细颗粒度的粘土材料和特殊工艺,更多了一层天然材料的随机纹理,有大理石般的表面触觉。一直想把这个拿回来,未想在身边遇见。穆老师工作室墙壁上的抹灰,是日本匠人铃木的手笔。

 

灰泥做好了之后,小走廊像最初设想的那样,反射着周围的光线。白天是冷色的,夜晚是暖色的,本来狭小的过道空间,因此扩大了许多。

 

施工开始之前,铃木通过远程遥控的方式,认真教我们做基层。来了之后却发现依然不达标。于是重新来过。铃木给这道小走廊抹灰,从备料到施工一共用了五天时间。第四天施工已经全部结束,第五天一早赶到场地,仔仔细细地把施工造成的混乱清理干净,转身就奔往机场。如何慎重对待材料、如何准确控制细节、如何保护施工现场,日本工匠给我们上了一课。铃木来的时候是“十一”期间,晚上收工,看到共享单车觉得新鲜,一人刷开一辆,骑着到处跑,城市空旷,晚风清凉。铃木很开心,说劳务费不要,天天不重样吃吃喝喝就好。就这样解锁了中华料理的新功能。